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社区民情恳谈会等四个会议制度的意见(试行)》的通知

时间:2024-07-12 23:13:30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641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社区民情恳谈会等四个会议制度的意见(试行)》的通知

浙江省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社区民情恳谈会等四个会议制度的意见(试行)》的通知

市委办发〔2005〕134号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
《关于建立社区民情恳谈会等四个会议制度的意见(试行)》已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各地在试行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如有问题或建议,请及时报告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

                                     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5年11月25日

关于建立社区民情恳谈会等
四个会议制度的意见(试行)  

  为进一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增强社区居民的民主自治意识,建立健全社区参与运行机制,充分体现基层群众组织的自治性,切实保证社区居民委员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的落实,促进社区和谐发展,依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社区工作保障条件的意见》(市委〔2005〕10号)精神,结合本市实际,现就建立社区民情恳谈会等四个会议制度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社区“四会”制度的涵义
  社区“四会”制度是指社区居民(成员)采取会议制度的形式,对本社区公益事业、社会事务和社区发展等事项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参与,旨在拓宽社区参与渠道,增强居民自治意识,强化社区自治能力而建立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社区民情恳谈会、社区事务协调会、社区工作听证会和社区成效评议会等四个会议制度。
  二、规范社区“四会”制度的内容
  (一)社区民情恳谈会
  社区民情恳谈会是指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就社区当前和今后的各项工作倾听和征求居民意见、建议,了解和掌握居民需求、呼声,宣传和解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是社区居民(成员)共谋社区发展的一种会议制度。
  1、参加人员: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成员,社区成员会议、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社区辖区单位的代表,可邀请社区中的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及其他居民代表参加。
  2、召开方式:原则上采取座谈的方式,一般每季度举行1次,也可不定期地召开专题恳谈会。
  3、恳谈内容:
  (1)通报社区、街道正在开展的有关工作情况;
  (2)收集社情民意和居民需求;
  (3)讨论社区建设有关工作目标;
  (4)商讨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有关事项。
  4、一般程序:
  (1)会议公告。召开社区民情恳谈会3日前,在社区居务公开栏和各主要出入口张贴告示,告知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参加和邀请的人员等。
  (2)会议召集。由社区党组织或居委会负责人主持,会议应有专人记录。
  (3)情况分析。根据会议形成的意见,由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研究并提出落实方案。
  (4)情况反馈。会议召开后15日内将会议意见和落实情况反馈给相关人员并上报有关部门,在社区居务公开栏予以公开。
  (二)社区事务协调会
  社区事务协调会是指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对社区成员之间的矛盾或利益冲突,采取协商、调解等办法进行协调处理的一种会议制度。主要是化解社区矛盾,维护社区稳定。
  1、参加人员:社区居委会治保调解委员会成员,矛盾双方当事人。必要时应有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居委会主任、社区警务室民警、街道(乡镇)司法工作人员等参加。
  2、召开方式:社区事务协调会一般由社区居委会下属的治保调解委员会负责召开,双方当事人通过平等协商形成一致意见后,由社区居委会负责治保调解工作的成员具体监督落实。必要时,政府有关部门应提供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服务。
  3、协调内容:
  (1)涉及社区成员共同利益的有关事项;
  (2)社区成员间的民事纠纷;
  (3)社区成员间的利益冲突;
  (4)当事人愿意协商解决的其他事项。
  4、一般程序:
  (1)会议公告。召开社区事务协调会3日前,由社区居委会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协商和调解的事项等书面告知参会人员。
  (2)会议召开。一般由社区居委会负责治保调解工作的成员负责召集并主持。会议先由当事人陈述事实和理由,然后由会议主持人分别就矛盾冲突或分歧的焦点进行询问,并据此进行协商、调解,提出解决方案。会议应有专人做好记录。
  (3)协调结果。协调会如达成一致意见,由会议主持人当场拟定书面调解协议,双方当事人核对无误后在书面协议上签字盖章,由社区居委会治保调解委员会存档。协调会如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由会议主持人征求双方当事人意见后,确定是否再行调解或通过其他途径解决。
  (4)事后监督。社区居委会治保调解委员会应对协议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督促落实。
  (三)社区工作听证会
  社区工作听证会是指政府有关部门或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在社区组织实施某项工作或活动前,由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组织相关社区成员就该项工作的可行性、必要性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充分论证的一种会议制度。主要是听取居民对社区公益性事业、公共事务实施项目决策的意见,以确定较为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实现民主决策。
  1、参加人员: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成员会议和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的代表,辖区单位代表以及有关政府部门、街道(乡镇)负责人等与听证主题相关的人员。具体人选由政府有关部门和社区居委会商定。
  2、召开方式:对主要由社区实施的项目,由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组织听证;涉及政府有关部门的事务,由政府有关部门和街道(乡镇)会同有关社区组织听证。
  3、听证内容:
  (1)社区建设的近、远期规划;
  (2)涉及本社区成员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3)政府有关部门和街道(乡镇)在社区组织实施的某项工作或活动;
  (4)其他需要听证的内容。
  4、一般程序:
  (1)会议公告。召开社区工作听证会3日前,由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居务公开栏对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参加人员进行公布,并落实参加听证的代表。
  (2)会议召集。听证会由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负责人召集并主持,会议应有专人做好记录。
  (3)会议议程:
  主持人介绍到会人员,宣布听证会议程;
  听取有关听证项目的情况介绍;
  会议代表发表意见和建议;
  听证项目的责任单位或部门解答有关问题,必要时应准备相关书面材料,并对材料真实性负责;
  听证会主持人进行小结。
  (4)会议结束后一般应在1周内完成《听证会议纪要》,并报街道或相关部门备案。
  会议纪要应包括听证会的基本情况、听证代表意见的扼要陈述、听证会形成的倾向性方案等内容。
  听证会形成的倾向性方案应充分考虑听证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并作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和社会单位的决策参考。
  (5)结果反馈。听证后的有关结果,社区居委会应当在居务公开栏内进行公布,接受社区居民的监督。
  (四)社区成效评议会
  社区成效评议会是指社区成员代表对社区居委会全面或某一单项工作、政府在社区的有关工作进行考核评议的一种会议制度。主要是听取社区居委会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报告,接受居民对社区工作的审查,推进民主监督。
  1、参加人员:社区居民、社区党员、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社区辖区单位和街道(乡镇)的代表。由以上代表组成考核评议小组,组长由各代表推选产生。
  2、召开方式:原则上采取综合评议的方式,一般于每年年底或某项工作终了时进行。
  3、评议内容:
  (1)完成社区年度工作目标任务情况;
  (2)履行工作职能、完成专项工作任务情况;
  (3)完成其他社区建设任务情况。
  4、一般程序:
  (1)由考核评议小组在举行社区成效评议会议15日前,通知社区居委会在10日内向考核评议小组提交全年或某项工作总结。
  (2)考核评议小组接到书面材料后5日内,结合工作计划和任务完成情况,对社区居委会工作进行综合考察,形成书面调查材料。
  (3)会议召集。考核评议小组负责组织召开评议会议,听取社区居委会对本年度社区工作情况的报告,然后由考核评议小组进行点评,并提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的书面评定意见,评定意见须经考核评议小组全体成员签字。
  (4)结果反馈。考核评议小组应当在评议会召开后的3日内将评议结果反馈被评议对象及上级主管部门。评议结果作为工作考核和奖惩的依据。
  三、加强社区“四会”制度的执行
  社区“四会”制度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由社区居委会统一负责执行,接受当地街道(乡镇)的指导和监督。

  本意见由市民政局负责解释。本意见下发后,国家、省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

国务院批转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邮电部关于禁止各单位以及外商在我境内办理速递文件业务的请示的通知(附英文)

国务院


国务院批转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邮电部关于禁止各单位以及外商在我境内办理速递文件业务的请示的通知(附英文)
国务院


国务院同意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邮电部《关于禁止各单位以及外商在我境内办理速递文件业务的请示》。现批转给你们,望按照执行。

关于禁止各单位以及外商在我境内办理速递文件业务的请示
国际特快传递业务(有的国家和地区称为速递文件业务),是最近十几年国际间兴起的一种新的邮政业务。这项特快专递业务是从寄件人手中收寄特快专递邮件后,按事先预定的航班发运,途中运输紧密衔接,到寄达邮局后由专门人员立即投送收件人。这项业务的特点是交寄方便、运
输迅速、按时投递、保证安全,整个邮递过程比一航航空邮件快得较多,收费比一般航空邮件较高。办好这项业务既能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又可增加企业收入。我国邮政自一九八O年七月十五日后,已同世界上十几个国家开办了特快专递邮件业务。随着我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邮政与
各国邮政间的特快专递邮件业务也将随之发展起来。
一九八O年四、五月间,香港敦豪公司与广东省广州市邮局商办速递文件业务。同年八、九月间,美国敦豪公司又同我外贸部咨询与技术服务公司商办速递文件业务。他们这种要求,实际上就是国外私人企业在我国领土上设立办理国际邮件业务的“邮局”。他们不仅要求我国用户按照
其有关规章办理,而且要由该公司自行制订收费标准,我邮政无权过问。这不仅有损于我国主权、邮政经营管理权和经济利益,也将会造成我国邮政通信管理上的混乱。因此,不能允许国外任何私人企业在我国经营邮政通信和速递文件业务。对此,邮电部商得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的同意,
分别于一九八O年七月二十三日、九月十二日告知广东省邮电管理局和外贸部,以邮政通信包括信函、印刷品、文件资料的进出口传递业务应统由邮电部邮政总局管理和办理为由予以制止。
一九八O年十月下旬,美国艾德曼公司开始在北京国际俱乐部私自办理速递文件业务。艾德曼公司现在国际俱乐部租有办公室,并从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公司雇用工作人员一人,负责办理速递文件业务的具体投递等事宜。到目前为止已由北京民航局收到自巴黎、香港和美国发来的速递
文件数件,由该公司雇用的工作人员送投收件人。外国私人公司来我国争办特快专递邮件业务的目的,是为了夺揽我国和世界各国或地区的来往速递文件业务。美国敦豪公司的一名顾问曾称,敦豪公司急于来中国开办速递文件业务,主要是想争个最先来中国的资格,打算先赔三至四年钱,
但以后会赚大钱。我们认为,对于美国艾德曼公司在北京私办速递文件业务的行为,应予以制止。
目前,我国邮政法尚未制订出来,国内不少单位尚不了解我国邮政是统一经营管理的。为了今后能更有效地维护我国邮政统一,禁止我国除邮政部门外的任何单位、个人以及外商在我国境内擅自开办速递文件业务,有必要重申,凡在我国境内以及我国与外国间开办的邮政业务,包括信
函、印刷品、文件资料的进出口传递业务以及速递文件业务,均由邮电部统一管理和办理,并统一制订资费标准和各种规章制度。其他机关、企业或个人不得在国内经营速递文件业务,尤其不应允许外国私商来我国插手经营此项业务。

以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区、各部门执行。

CIRCULAR OF THE STATE COUNCIL CONCERNING THE APPROVAL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REQUEST FOR INSTRUCTIONS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MISSIONFOR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HE MINISTR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ONFORBIDDING ANY UNITS OR FO
REIGN BUSINESSMEN TO ENGAGE IN EXPRESS DELIVERYOF DOCUMENTS

Important Notice: (注意事项)

英文本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法制局编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涉外法规汇编》(1991年7月版).
当发生歧意时, 应以法律法规颁布单位发布的中文原文为准.
This English document is coming from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1991.7)
which is compiled by the Bru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Legal System Publishing House.
In case of discrepancy, the original version in Chinese shall prevail.

Whole Document (法规全文)

CIRCULAR OF THE STATE COUNCIL CONCERNING THE APPROVAL AND TRANS-
MISSION OF THE REQUEST FOR INSTRUCTIONS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MISSION
FOR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HE MINISTR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ON
FORBIDDING ANY UNITS OR FOREIGN BUSINESSMEN TO ENGAGE IN EXPRESS DELIVERY
OF DOCUMENTS IN OUR COUNTRY
(January 19, 1981)
The State Council has approved the Request for Instructions on Forbidding
Any Units or Foreign Businessmen to Engage in Express Delivery of
Documents in Our Country sent by the Administrative Commission for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he Ministr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t is hereby
transmitted to you for implementation.

REQUEST FOR INSTRUCTIONS ON FORBIDDING ANY UNITS OR FOREIGN BUSINESSMEN TO
ENGAGE IN EXPRESS DELIVERY OF DOCUMENTS IN OUR COUNTRY
International express delivery (also called special delivery of documents
in some countries and regions) is a new postal service emerged in the
world only over 10 years ago. By this postal service, express delivery
mail from the addresser shall be transported with schedule flights,
through closely-link transport means on the way, to the post office at the
destination, where it is immediately delivered to the addressee by hand.
This service is characterized by convenience, speed, timeliness and
safety. The delivery is much faster than ordinary air mail, though the
charge is also higher. Providing express delivery not only offers good
service to customers, but also increases the revenues. Since July 15,
1980, the Ministr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of our country has
established express delivery with more than a dozen countries in the
worl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this service will
further develop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Sometime in April and May, 1980, DHL-SINOTRANS Ltd. In Hong Kong held
discussion with the Guangzhou Municipal Post Office in Guangdong Province
about the express delivery service. In August and September the same year,
Dunhao Company in the United States also held discussions with the
Consultation and Technical Service Company of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Trade for the same purpose. They were, in fact, asking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ost office" by foreign private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handle international mails in the Chinese territory. According to their
plan, the Chinese Customers should observe their relevant regulations and,
moreover, they would fix their own charge standards, in which our postal
service has no right to intervene. This would not only infringe upon our
sovereignty, right of postal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and economic
interests, but also cause disorder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post and
communications in our country. Therefore, no foreign private enterprises
are allowed to engage in the business of postal communication and express
delivery of documents. In this connection, the Ministr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with the agreem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mmission
for Foreign Investment, notified the Administration for Postal Affairs of
Guangdong Province and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Trade on July 23, 1980 and
September 12, 1980 respectively that they must stop their negotiations
with the relevant companies on the ground that the delivery of letters,
printed matters,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must all be administered and
managed by the General Post Office of the Ministr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 late October, 1980, American ALTMAN Co. of the United States started
the service of express delivery of documents at the International Club in
Beijing without authorization. American ALTMAN Co. has rented an office
from the club and hired a staff member from the Friendship Commercial
Services Company of Beijing Municipality in charge of the actual business.
Up to now, several documents have arrived at the Beijing 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by special delivery from Paris, Hong Kong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have been delivered to the addressees by the employee. The
purpose of the foreign private enterprises in vying for express delivery
service in China is to seize the business of express delivery of document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world. A consultant
of DHL-SINOTRANS Ltd. in the United States once said that the company was
eager to start the business of express delivery in China, mainly because
it wanted to be the first of such companies; it was ready to lose money on
the venture for first three to four years, but it expected to make big
money later. We hold that American ALTMAN Co.'s unauthorized business in
Beijing mentioned above must be stopped. At present, a law for postal
service has not been formulated in China and many units do not know that
the postal service in China is under unified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unification of our postal service
more effectively in the future and forbid any enterprises or individuals
outside the postal department and any foreign businessmen to start the
business of special delivery of documents in China without author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iterate that any postal service which is run within
China or jointly run with other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inward or outward
delivery of letters, printed matter,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and special
delivery of documents, must be administered and managed in a unified way
by the Ministr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formulation of unified postal charges and various rules and regulations.
Other organs, enterprises or individuals may not engage in the business of
express delivery of documents in China. Foreign private businessmen in
particular shall not be allowed to have a hand in this line of business.
If nothing is inappropriate, it is requested that the above be approved
and transmitted to all the localities and departments for implementation.



1981年1月19日

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资阳市水上运输事故应急预案》的通知

四川省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资府办函〔2007〕151 号

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资阳市水上运输事故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现将《资阳市水上运输事故应急预案》印发你们,请遵照执
行。

二〇〇七年六月一日

-1



资阳市水上运输事故应急预案
目录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工作原则
1.4 适用范围
2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2.1 组织体系及职责任务
2.2 水上运输事故应急咨询机构
2.3 水上运输事故应急救援专业力量
3 预防预警机制
3.1 信息监测与分析
3.2 预警信息发布
3.3 预警预防行动
4 险情分级及报送
4.1 险情分级
4.2 险情信息报送及处置
5 应急响应
5.1 应急先期处置
5.2 分级响应
5.3 应急响应结束
6 善后处置
6.1 伤员的处置
6.2 获救人员的处置
-2



6.3 死亡人员的处置
6.4 社会救助
6.5 保险赔付
7 信息发布

8 应急保障

8.1 通信与信息保障
8.2 应急力量和应急装备保障
8.3 应急技术保障
8.4 人员安全防护
8.5 公安、交通保障
8.6 医疗卫生保障
8.7 资金保障
8.8 宣传、培训与演习
8.9 监督检查
9 预案管理与更新

9.1 预案管理
9.2 修订与更新
10 责任与奖励

10.1 奖励
10.2 责任追究
11 附则

11.1 名词术语和缩写的定义与说明
11.2 解释部门
11.3 预案实施时间
资阳市水上运输事故应急预案

-3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规范我市水上运输事故应急反应机制,迅速、有序、高效地
组织水上运输事故应急反应行动,使我市及毗邻水域内遇险的船
舶、水上设施和人员等获得及时的搜寻救助,最大限度减少人员
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
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四
川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资阳
实际,制定本预案。

1.3 工作原则
⑴以人为本,防应结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
应急工作的首要任务,保证水上运输事故后的及时救助,最大限
度地减少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做好水上运输事故预
防,减少事故诱发因素。
⑵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建立以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部门
分工负责、密切协作应对机制,充分发挥参与救助各方力量的自
身优势和整体效能,形成统一指挥、协调有序、反应高效的应急
管理机制。
⑶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根据水上运输事故发生区域、性质、
等级及实施救助所需投入的力量,实施分级管理,由水上运输事
故发生地应急机构实施应急指挥。
-4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绵阳市水域范围及其毗邻水域内水上运输船舶、
浮动设施等发生一般以上水上交通事故的应急反应行动和参与事
故处置活动的单位、设备、设施及人员。

2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

2.1 组织体系及职责任务
市政府成立资阳市水上运输事故应急指挥中心(以下简称市应
急中心)其组成机构为:

市水上交通事故应急指挥长:市政府分管交通系统工作的副市
长。

市水上交通事故应急副指挥长:市政府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
秘书长、市交通局局长、市安监局分管副局长、市公安局分管副
局长。

办公室设在市交通局,办公室主任由市交通局局长兼任,副主
任由市海事局局长兼任。

市水上交通事故应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
府有关水上运输事故应急抢险指示精神,确定应急救援方案,统
一协调市水上应急各成员单位、驻资部队、武警、公安、县(市、
区)政府对水上运输事故开展应急工作。

市水上交通事故应急中心办公室主要职责是:承担全市水上应
急中心应急值班和应急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搜集、上报事
故伤亡和应急救援进展情况;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分析并提出具
体的应急行动方案和措施建议;贯彻市水上应急中心的指示和部

-5



署,协调有关县(市、区)应急指挥机构、市应急各成员单位之
间的应急工作并督促落实;负责应急预案的制定、运行、更新和
管理,组织水上事故应急演练和演习,建立与相邻市地应急合作、
联动机制;承担市应急中心日常事务和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水上交通事故应急中心成员由下列单位组成,并根据各自职
责,承担水上运输事故应急反应、抢险救灾、支持保障、善后处
理等应急工作。

⑴ 市安监局:协调、监督有关单位做好水上运输事故应急反
应,为水上运输事故应急工作提供信息支持,接收水上运输事故
险情报告。
⑵ 市交通局:承担市水上应急中心赋予的日常工作;协调、
指导水上运输事故应急反应行动;协调市内地方交通系统各单位
参加水上搜救应急反应行动。
⑶ 市公安局:负责组织调动公安系统力量参与水上运输事故
应急行动;维护水上应急救援现场治安秩序,实施道路交通管制
和车辆征用,核查水上运输事故伤亡及失踪人员;查处水上违法
犯罪案件。
⑷ 市水利局:协调本系统各单位配合应急行动,按现场指挥
要求选派本系统渔业船舶或水库船舶参加应急工作,为水上救援
提供相关水域水情信息。
⑸ 市旅游局:参与旅游水域水上运输事故救援,负责组织险
情水域旅游团队的安置与疏散工作,参与处理因旅游发生的水上
运输事故。
-6



⑹ 市城管局:参与城市园林水域水上运输事故救援和事故处
理。
⑺ 市民政局:负责协调水上运输事故死亡人员遗体的殡葬处
理工作,对生活困难的伤亡人员家属,协调当地民政部门给予适
当临时救助。
⑻ 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地方各级卫生部门对水上运输事
故获救人员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分级启动突发公共事
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⑼ 市财政局:负责提供市水上运输事故处置相关资金保障。
⑽ 市环保局:遇有水上运输事故造成水域环境重大污染时,
负责污染危害的环境应急监测,协助交通和安监部门采取有效措
施处置已造成的环境污染,减轻环境污染危害。
⑾ 市电信、移动公司:为水上运输事故现场应急行动中通信
畅通提供保障。
⑿ 市气象局:为市应急中心提供事故水域重要天气信息及预
报,根据应急行动需要开展现场气象观测和服务保障。
⒀ 市军分区:根据市水上应急中心的要求,负责协调驻资部
队参加水上应急救援行动。
各县(市、区)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参照市应急中心的组成和
职责,成立相应的应急指挥分中心,分中心主任由县(市、区)
政府主管领导担任。

2.2 水上运输事故应急咨询机构
市应急救援专家组由安监、交通、水利、消防、医疗卫生、

-7



环境、地质、气象、潜水打捞、安全管理等行业专家、专业技术
人员组成,为水上运输事故应急处置提供技术咨询和建议,参与
相关水上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研究工作,必要时参与现场相关工
作。

2.3 水上运输事故应急救援专业力量
市水运输事故应急救援专业力量由驻资武警支队、专业潜水
救捞队伍组成。同时设立救援物质仓库,由市地方海事局负责日
常管理,确保应急救援专用。

3 预防预警机制

3.1 信息监测与分析
预警信息包括:气象、水文、地质等自然灾害预报信息;重大
安全隐患报告;可能影响船舶航行安全的水上施工建设信息;以
及可能威胁水上人身、财产、环境安全或造成水上运输事故发生
的信息。

⑴ 气象部门对灾害性天气(如大雾、暴风雨)进行监测分析
和预报,为水上运输事故应急机构预防和处置水上运输事故提供
气象依据;
⑵ 水利防汛部门对汛期江河水情变化(如流量、水位)进行
监测分析,预报可能引发的水上运输事故;
⑶ 国土资源部门对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
进行监测分析,预报可能引发的水上运输事故;
⑷ 海事管理机构对安全形势(如船员违章、船舶隐患、通航
秩序)进行监测分析,预报可能引发的水上运输事故;
-8



⑸ 其他可能影响水上交通安全或社会公共安全、可能造成环
境污染的信息报告。
3.2 预警信息发布
预警信息发布实行归口管理。市气象局、市水利局、市国土资
源局根据各自职责在播发气象、水文、地质等自然灾害预警信息
时,应同时将涉及水上运输安全的灾害预警信息向市交通局、市
海事局传送,市海事局要向水上运输单位、业主通告。

3.3 预警预防行动
各级水上运输事故应急机构,根据风险信息,有针对性地做好
应急救助准备,并及时通报有关单位;有关单位、船舶和人员注
意接收预警信息,并视其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4 险情分级及报送

4.1 险情分级
根据国务院制定的《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
行)》的有关规定,结合水上运输事故的特点及突发事件对人命安
全、水域环境的危害程度和事态发展趋势,将水上运输事故险情
信息分为四级。

4.1.1 特别重大险情信息(Ⅰ级)
⑴ 造成30 人以上死亡(含失踪)的水上运输事故;
⑵ 危及30 人以上生命安全的水上运输事故;
⑶ 危险化学品严重危及船舶、人员生命或辖区水域环境安全
的水上运输事故;
⑷ 发生水上运输事故,将造成重要港口瘫痪或遭受灾难性损
-9



失,重要航道因非管制因素发生断航48 小时以上;

⑸ 其他可能造成特别重大危害、社会影响的水上运输事故。
4.1.2 重大险情信息(Ⅱ级)
⑴ 造成10 人以上、30 人以下死亡(含失踪)的水上运输事
故;
⑵ 危及10 人以上、30 人以下生命安全的水上运输事故;
⑶ 发生水上运输事故,将造成重要港口严重损坏,重要航道
因非管制因素发生断航24 小时以上、48 小时以内;
⑷ 其他对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水上运输
事故。
4.1.3 较大险情信息(Ⅲ级)
⑴ 造成3 人以上、10 人以下死亡(含失踪)的水上运输事故;
⑵ 危及3 人以上、10 人以下生命安全的水上运输事故;
⑶ 造成或可能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其他水上运输事故。
4.1.4 一般险情信息(Ⅳ级)
⑴ 造成3 人以下死亡(含失踪)的水上运输事故;
⑵ 危及3 人以下生命安全的水上运输事故;
⑶ 造成或可能造成一般危害后果的其他水上运输事故。
4.2 险情信息报送及处置
4.2.1 报送内容:主要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船舶(或浮动
设施)名称及其所有人、装载情况、人员伤亡及救助情况等。
4.2.2 报送时限及信息处置:县(市、区)政府、交通主管部
门、海事管理机构在接到Ⅲ级以上的险情信息时,应在2 小时内
-10



向市水上应急中心报告,其中Ⅱ级以上险情信息,市水上应急中
心应在4 小时内向省水上运输应急中心报告,并抄告省地方海事
机构。其他接警部门在接到水上运输事故险情后,应立即报告当
地政府和相关部门。

水上运输事故应急机构接到任何级别的险情信息后,应对险情
信息进行分析与核实,并向相关管理部门通报;经核实属实的,
应立即向市水上应急中心报告。

5 应急响应

5.1 应急先期行动
水上运输事故经评估核实后,应急机构应根据险情等级以及当
时的气象和水文,拟定并实施应急计划,确定派出应急力量。属
重大、特别重大水上运输事故的,市应急中心负责人、负有相关
行政管理职责的市级部门负责人应迅速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指
挥、协调应急和处置工作,并通知有关成员单位进入应急状态。

市应急中心值班机构接到的水上运输事故报警后,应采取一切
有效通信手段与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应急机构和有关部门及有
关船舶保持联系,尽可能详尽地掌握情况,跟踪事态;根据情况
变化适时调整应急方案,及时向施救现场提供指导,并向市水上
应急中心领导报告。

5.2 分级响应
水上运输事故应急反应按照事故等级从低到高依次分级响应,
发生水上运输事故时,事故辖区内最低一级水上运输事故应急机
构应首先进行响应;根据事态发展和伤亡情况,从低到高逐级响

-11



应。

5.2.1 一般险情和较大险情应急响应(Ⅳ、Ⅲ级)
一般险情、较大险情应急工作由事发地区市县人民政府领导并
启动应急预案,县(市、区)水上运输事故应急分中心组织、指
挥、实施应急行动,有关部门专家和人员应及时赶赴现场,采取
积极有效救助措施,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属较大险情的,市应急中心相关单位责任人应赶赴现场,指导
应急工作开展。必要时,县(市、区)应急分中心可报请市应急
中心派出工作组,协助做好应急工作。

5.2.2 重大险情应急响应(Ⅱ级)
重大险情应急工作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启动应急预案,市水上
运输事故应急中心负责组织、指挥、实施应急行动,有关应急成
员单位领导和人员应及时赶赴现场,协助应急行动开展,尽可能
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必要时可向省水上应急中心请求支援。

5.2.3 特别重大险情应急响应(Ⅰ级)
特别重大险情应急工作在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事发地县
(市、区)、市及省人民政府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
在省应急中心的统一组织指挥下,实施应急行动。县(市、区)
人民政府及应急机构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超出国务院认定的特别重大事故的,按相关规定执行。

5.3 应急响应结束
当水上运输事故险情已彻底消除、或事故伤亡人员已得到救助
或全部打捞、或失踪人员在当时自然条件下得以生存的可能性已

-12



完全不存在、或应急环境特别恶劣,严重危及救助人员生命安全
时,在报经相应的应急指挥中心领导批准后,即可终止应急工作。

应急行动终止后,各级应急中心办公室应对应急情况进行评
估,对险情或事故的损失情况进行统计(包括人员失踪、人员伤
亡和救助情况等),并将结果报省、市或县(市、区)人民政府。

6 善后处置

6.1 伤员的处置
由当地医疗卫生部门负责对获救伤病人员进行救治。

6.2 获救人员的处置
由获救人员所在单位、乡镇或村、社负责对获救人员安置,当
地民政部门予以协助;涉及港澳台或外籍人员,由当地政府港澳
台办或外事办负责安置,外国籍人员由公安部门或外交部门按有
关规定安置。

6.3 死亡人员的处置
由当地民政部门和乡镇政府负责,协助有关丧事承办单位办理
死亡人员遗体的殡葬处置工作;涉及港澳台或外籍死亡人员的,
由当地政府港澳台办或外事办负责处置。

6.4 社会救助
对事故中死亡人员家属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由当地民政部门
负责组织救助。

6.5 保险赔付
事故船舶参保了旅客意外伤害险或事故伤亡人员参与了社会
保险的,保险机构要及时介入并积极按规定开展赔付工作。

-13



6.5 调查评估
水上运输事故的调查与处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应急终止后,水上运输事故应急指挥机构应对险情原因、事故
损失、应急行动、救助效果、经验教训等进行评估分析,在规定
时间内写出调查报告。(一般和重大的事故10 日,特别重大的
20 日)

7.1 信息发布
水上运输事故和险情信息发布按照资阳市突发公共事件新闻
发布有关规定执行。发布的主要内容包括水上运输事故发生的时
间、地点;遇险船舶概况、船员、旅客和货物情况;救助情况(包
括已采取的措施、取得的进展、获救人员的医疗、安置情况、善
后处理情况);拟采取的措施和公众关心的其他情况等。

8 应急保障

8.1 通信与信息保障
水上运输事故应急指挥机构要充分利用现有通信手段,实现有
线电话、移动通信、卫星电话、无线电台等现代通信资源的互联
互通,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部门要保证事故现场应急通信畅
通,必要时启动应急通信车或其他特种通信装备。

市应急中心及县级应急分中心应建立本地区应急相关部门和
人员通讯联系信息,并实时维护,保证应急机构与应急力量之间
通信畅通。

8.2 应急力量和应急装备保障
各级水上运输事故应急中心应负责收集本地区可参与水上应

-14



急行动人员的数量、专长、通信方式和分布情况信息,建立本地
区水上应急保障队伍信息库。专业救助力量应按要求配备一定数
量的应急设备和救生器材。

现场附近的船舶,在不严重危急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应服从应
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和调度,迅速参与应急行动。

当应急力量不足时,事发地人民政府可根据水上运输事故的等
级、发展趋势、影响程度等发布社会动员令,动员社会力量和人
民群众参与应急救援。

8.3 应急技术保障
由各级应急中心办公室负责,在安监、交通、水利、消防、医
疗卫生、环保、地质、气象、潜水打捞、安全管理人员中选聘行
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应急救援专家组,负责提供水上运输
事故应急技术咨询。专家组由有关部门推荐,市水上应急中心聘
任。

8.4 人员安全防护
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由本单位负责。危险化学品应急人员进入
和离开现场应登记,进行医学检查,发生人身伤害的立即采取救
治措施。

遇险人员安全防护由现场应急指挥机构负责,指定相关应急成
员单位具体落实,并作好安置工作。如事故影响范围内涉及船舶、
设施及人员安全防护或陆上人员安全的,现场应急指挥机构应通
知当地政府和公安机关采取防护或疏散措施。

8.5 治安、交通保障
-15



市公安局负责应急现场治安维护,参与水上警戒和负责陆上交
通管制。

市交通局负责干线道路交通畅通,并与本地区的运输部门建立
交通工具紧急征用机制,为水上应急指挥人员、救援人员赶赴现
场和应急器材的运送提供保障。

8.6 医疗卫生保障
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地方卫生部门、各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救
治,明确水上医疗救援、伤员移送和收治的任务;做好事故水域
疾病预防和卫生监控。

8.7 资金保障
应急资金保障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按照
分级负担的原则,承担应急保障资金。

各级水上运输事故应急机构按规定使用、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工
作经费,定期向同级政府汇报经费的使用情况,接受政府部门的
审计与监督。

8.8 宣传、培训与演习
市、县(市、区)应急中心应以适当方式开展水上应急知识宣
传,公布水上应急预案信息;组织开展水上救援人员应急技能和
安全知识培训,增强全民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适时组织专业救助力量进行应急救助演练。

市应急中心应每年举行一次水上运输事故应急项目的单项演
习,并将水上医疗咨询和医疗救援纳入演习内容;每2 年组织一
次综合演习,不定期与毗邻市、县水上运输事故应急机构举办联

-16



合演习。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